一家低空公司破产:100 亿打水漂了

日期:2025-09-15 16:19:45 / 人气:5


这一幕令人唏嘘。消息传来,韩国现代汽车旗下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公司 Supernal 遭遇重挫,该项目研发已暂停。回想当年,郑义宣从父辈手中接任现代汽车掌门人,意气风发地表示要进军空中汽车,随之成立 Supernal,还挖来 NASA 二号人物担任 CEO。此后几年里,现代汽车一次次砸钱,已累计投资超 14 亿美元(约合 100 亿元人民币),Supernal 曾被寄予厚望,如今却黯然停摆,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失败,更给国内风头正劲的低空创业公司敲响了警钟。

一、含着金汤匙出生:百亿独角兽的崛起与高光

Supernal 的起点堪称 “顶配”。2020 年,50 岁的郑义宣从父亲郑梦九手中接过现代汽车集团的权杖,彼时的现代汽车正面临转型压力 —— 作为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现代曾凭借伊兰特、索纳塔等车型在华市场风生水起,入华十年便跻身年销百万俱乐部。但随着电动化浪潮来袭,现代汽车集团已连续六年未实现年度销量目标,中国市场销量更是连年腰斩。在此背景下,郑义宣将目光投向汽车之外的新赛道,立下 “飞行汽车和机器人业务未来将占集团业务半壁江山” 的军令状,计划推动集团从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公司转型。
同年,现代汽车将刚成立数月的城市空中交通部门拆分独立,在美国设立 eVTOL 公司,后命名为 Supernal。为搭建顶级团队,现代挖来在 NASA 任职十多年、曾任航空业务副局长的申宰元博士担任 CEO,后续又引入前 NASA 飞行研究中心主任 David McBride 担任 CTO,团队规模逐步扩大到 700 人左右,核心成员多来自波音、特斯拉、NASA 等行业顶尖机构。
在资金与人才的双重加持下,Supernal 迅速开启扩张之路:与优步 Uber 合作开发电动空中出租车,发布首款概念机 S-A1(时速 100 公里,可搭载 4 名乘客);在英国启用全球首个城市空中交通(UAM)起降机场,计划五年内在韩国、美国、德国等国主要城市开设约 200 个垂直起降机场;2024 年发布第二款概念机 S-A2,采用 V 型尾翼与分布式电力推进架构,巡航速度提升至 200 公里 / 小时,航程达 95 公里,申宰元甚至高调宣称 “原型机将于 2024 年底试飞,预计 2028 年商业化,上市价格约 300 万美元,普及大众交通无需一二十年”。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自 Supernal 创立以来,现代汽车已累计投入约 14.5 亿美元,按照独角兽企业(估值超 10 亿美元)的标准,Supernal 早已轻松达标,成为低空经济赛道的明星企业。

二、猝不及防的陨落:从高管离职到项目停摆

谁也没想到,这家看似前景光明的百亿独角兽,崩塌来得如此迅速且彻底。早在 2024 年底,位于华盛顿的 Supernal 全球总部突然宣布关闭 —— 这座耗时一年多打造的办公室刚启用不久,CEO 申宰元给出的解释是 “为加强团队协作”,将总部迁至加利福尼亚州,但这一变动已埋下隐患。
2025 年 7 月,Supernal 开启裁员,幅度约 10%;紧接着,CEO 申宰元、CTO David McBride 及首席安全与质量官 Tracy Lamb 等核心高管集体离职,管理层几乎 “全员覆没”,仅由高级业务发展总监 David Rottblatt 担任临时 CEO 过渡。最终,现代汽车宣布暂停 Supernal 项目研发,对于原计划 2028 年的商业化目标,仅模糊回应 “将任命新管理层,后续再评估时间表”,未给出任何重启承诺。
表面上看,Supernal 将停摆原因归咎于 “行业发展仍处于早期,面临监管框架、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系统成熟度等外部挑战”,但业内人士早已看透背后的核心问题:现代汽车虽资金雄厚,却缺乏飞行器研发的核心能力与体系,导致项目长期停留在概念阶段,无法落地。一位 Supernal 前负责人透露,现代汽车内部没有成熟的航空研发决策体系,技术进展缓慢,“成立数年仍未走出概念机阶段,连飞行器认证所需的数千小时飞行测试和安全冗余验证都未完成,更别提商业化经济效益的验证了”。
这种 “永远停留在概念、无法真正投入使用” 的困境,并非 Supernal 独有 —— 此前德国 eVTOL 先驱 Lilium、Volocopter 的陨落,也有着相似的轨迹:凭借资本热潮估值飙升,却因技术落地难、商业化模糊,最终在烧完资金后走向破产。

三、全球低空赛道降温:中国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Supernal 的倒下,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低空经济赛道洗牌的缩影。2025 年以来,全球 eVTOL 行业寒意渐浓:德国明星企业 Lilium 在 2024 年申请破产后,2025 年初因投资方资金未兑现陷入二次破产;另一家德国独角兽 Volocopter 也因未能获得政府贷款担保,于 2024 年破产,最终被中国万丰奥威收购重组。曾经被资本追捧的 “空中汽车” 赛道,如今已进入残酷的淘汰阶段。
这股降温潮也传导至国内。经历 2024 年 “低空经济元年” 的狂热后,2025 年国内投资人明显冷静。据不完全统计,2025 年上半年国内低空经济 eVTOL 整机领域公开披露的融资事件仅 15 起,多数未披露金额,已披露的仅 2 起达到亿元级。其中最大一笔融资来自小鹏汇天,今年 7 月官宣完成 2.5 亿美元 B 轮融资(含 2024 年 8 月的 1.5 亿美元 B1 轮),成为年内 eVTOL 领域的 “独苗”。
“eVTOL 行业本质是重资产、长周期,现在仍处于从 0 到 1 的阶段,安全是首要问题,离真正商业运营还有很远的距离。” 一位投资人直言,当前行业的核心逻辑已从 “抢赛道” 转向 “看落地”,“每一次取证(适航认证)才是融资里程碑”。
不过,国内从业者仍对低空经济抱有期待 —— 毕竟中国曾凭借新能源汽车实现 “换道超车”,不少人希望在低空领域复制这一奇迹。2025 年 7 月,上海 eVTOL 企业时的科技拿到阿联酋 Autocraft 的 350 架订单(金额 10 亿美元),随后沃兰特航空又与泰国签下 500 架、17.5 亿美元的订单,刷新海外单笔纪录,展现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订单更多是 “未来预期”,真正的挑战仍在前方:技术上,eVTOL 的动力系统、安全冗余、续航能力仍需突破;政策上,国内低空开放的空域管理、适航认证体系尚未完善;商业化上,如何平衡成本与定价(目前 eVTOL 单价多在百万美元级别)、找到可持续的应用场景(如城市通勤、空中旅游),仍是未解难题。

四、启示:低空创业需要 “冷静起飞”

Supernal 的 100 亿投资打水漂,给所有低空赛道的参与者上了深刻一课:资本热潮终会退去,唯有技术落地与商业化能力,才能支撑企业走得长远。对于国内低空创业公司而言,更需从这起案例中吸取教训:
  1. 拒绝 “概念炒作”,聚焦技术攻坚:避免陷入 “重营销、轻研发” 的陷阱,将资金与精力投入到核心技术(如电池能量密度、飞控系统、安全防护)的突破上,尽早完成适航认证所需的测试验证,这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1. 理性看待资本,控制烧钱节奏:低空行业的长周期属性,决定了企业不能依赖短期融资 “续命”,需规划好现金流,探索阶段性的商业化场景(如低空物流、景区观光),实现 “以战养战”,而非一味烧钱等待未来。
  1. 重视生态协同,而非单打独斗:eVTOL 的发展离不开空域管理、基础设施(起降场、充电网络)、运营服务等生态环节的支撑,企业需加强与政府、产业链伙伴的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生态成熟,而非闭门造车。
一家公司的倒下,充满了先驱者的壮烈与无奈,但也为后来者照亮了前路。中国低空经济要想真正 “起飞”,需要的不是盲目跟风的狂热,而是冷静务实的深耕 ——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 “100 亿打水漂” 的悲剧重演,让 “空中汽车” 的梦想真正落地。

作者:安信14娱乐平台官网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安信14注册登录娱乐中国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