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歌手》的海外歌手,如今境遇各异
日期:2025-07-31 15:16:35 / 人气:6

《歌手》的舞台向来不缺国际面孔,从茜拉在《我是歌手第二季》一鸣惊人开始,越来越多的海外歌手将这里视为进入中国市场的跳板。去年凡希亚和香缇・莫的 “神仙打架”,今年米奇・盖顿、格瑞丝・金斯勒等多位唱将的同台竞技,都让节目话题度飙升。然而,聚光灯熄灭后,这些海外歌手的发展轨迹却大相径庭,有人持续深耕内娱,有人热度骤降,有人则黯然退场。
一、三类海外歌手的生存图鉴
自 2013 年《歌手》系列节目开播以来,共有 27 位非华语区的海外歌手登上舞台,覆盖 12 个国家,其中美国歌手最多,有 8 人,韩国、日本次之,分别为 4 人和 3 人。排除帮唱和客串歌手,实质参与竞演的有 16 位,且数量呈阶梯式增长,从最初一季一位,到第六季(2025)已有 4 位。从内娱发展轨迹看,这 16 位歌手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 “回归本土型”,以 Jessie J、KZ・谭定安、波琳娜・加加林娜、MISIA、香缇・莫等为代表。他们大多资历深厚,自带一定国际声量,参加节目更多是为了在事业平台期寻求增量,收割一波红利后便回归本土或国际战场,没有深耕内娱的长远规划。KZ・谭定安和 MISIA 的 Spotify 粉丝量达百万级,波琳娜・加加林娜曾连续两年担任《俄罗斯好声音》导师,香缇・莫曾与惠特妮・休斯顿合作,他们在节目后 “无心恋战” 并不意外。
而 Jessie J 与《歌手》的 “双向奔赴” 堪称经典。参加《歌手 2018》前,她已有 4 年未发专辑,人气下滑,2017 年与 Flo Rida 的深圳演唱会因票房遇冷取消。但夺冠后,她重启中国巡演,在武汉、郑州等多个城市一连开了 12 场。去年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 “共赴现场” 巡演,在四座城市掀起热潮,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 5000 万,斩获 16 个全网热搜。值得一提的是,她上一次英国巡演还在 2019 年,同样是四城巡演,可见中国已成为她国际市场中极具战略意义的票仓。她不仅多次公开力挺节目组,还投资了专注海外艺人 “闯中” 服务的跨境 MCN 公司 EGG,今年又以新声启航人的身份出现在《亚洲新声》舞台,在内娱忙得不可开交。
第二类是 “高开低走型”,以茜拉、迪玛希、凡希亚等为代表。他们国际声量有限,初期借助节目打开内娱知名度,取得较大商业成功,但后期随着节目光环减弱,热度逐渐下降,与内娱保持若即若离的联动。茜拉和迪玛希是节目早期红利的最大受益者,事业重心明显向内娱偏移。尤其是迪玛希,一炮而红后发行多首中文歌、开个人演唱会,还受邀演唱多部作品的原声带主题曲,风头无两。但如今,两人虽仍在发行新音乐,人气却大不如前,只能在 “中马建交”“中哈友好” 等特定活动中寻找存在感。
凡希亚的情况也类似。去年她凭借混血面容、独特声线和爆发力强的舞台表现迅速圈粉,成为热搜常客,还拿下简醇品牌大使、献唱《解密》原声带。然而,节目热度消退后,她的发展势头明显乏力。今年 2 月广州首场个人演唱会票房遇冷,票价大幅跳水,上海站演唱会取消,成都站门票销售也不佳,她不得不继续辗转于《亚洲新声》等音综。
第三类是 “黯然退场型”,以郑淳元、黄致列、克里斯蒂安・科斯托夫、露西娅等为代表。他们或经历短暂辉煌后销声匿迹,或未在市场上激起水花便消失在内娱。克里斯蒂安・科斯托夫在《歌手》第三季第六期被淘汰,发行两首中文歌后就没了动静;露西娅在第五季第八期冲榜失败,未能维持热度;两位韩国歌手情况特殊,尤其是黄致列,参加《歌手》后年度代言费一度达千万级,但 2019 年爆出 “辱华” 事件后,彻底失去内娱市场。
二、海外歌手在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不同海外歌手在内娱的发展轨迹差异巨大,这背后折射出跨文化演艺事业的特殊规律。每个歌手的实际情况不同,身份的特殊性与市场环境的多重挑战相互交织,造就了各自的发展路径,而本土化运营深度、文化属性契合度和政策环境等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变量。
Jessie J 能在内娱取得阶段性成功,得益于拿得出手的代表作、顶级平台的全方位曝光、碾压性的综合实力,是顶级舞台、顶级天赋与精准定位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的成功路径可遇不可求。
与之相对,本土化运营不利是海外歌手在内娱发展的首要障碍。团队资源配置不足、长远发展规划缺失、后续投入中断等运营问题,直接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而且,海外歌手身份复杂,经纪合约比普通华语歌手更容易出问题。2017 年迪玛希凭借《歌手》走红,幕后推手是尚雯婕和聂心远的黑金经纪,但走红后双方合作不愉快。2021 年,迪玛希与母亲将黑金经纪诉至法庭,指控其长期拖欠分成、数月未安排演艺活动等,要求解除合约。这场纠纷导致迪玛希事业停摆,人气消耗殆尽,如今复出已难现辉煌,今年 5 月发行的最新单曲《Tau Ishinde》在 QQ 音乐的点赞量和评论量仅分别为 200 + 和 20+。
文化属性隔阂是另一大问题。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内容策划的适应性,成为难以跨越的鸿沟,导致部分歌手核心竞争力不足,市场定位出现偏差。以凡希亚为例,今年她的演唱会遇冷,主要是因为作品储备不足,除了翻唱曲目,缺乏广泛传唱的原创作品,难以支撑一场完整的个人演唱会;市场定位失误,380 元至 1280 元的票价对标周深、毛不易等华语一线歌手,在演出内容供过于求的背景下,既超出大部分粉丝承受力,又引发观众不满;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也不容忽视,英文歌曲占比过高、演唱会上以英文交流为主、与观众深度互动欠缺,都限制了受众范围。
政策原因则更为直接。前几年,韩国歌手在内娱的发展几乎陷入停滞。黄致列在韩国综艺节目中抱怨 “长沙空气质量差”“机场能见度低”“饮用水味道不同”,瞬间消耗了积累的观众缘。这一教训深刻警示:在复杂敏感的舆论场中,政治敏感度与言行自律是海外艺人的生存底线,政策风险虽难精准预测,但保持敬畏与审慎是唯一的护身符。
三、“来华淘金热” 的可持续性探讨
当下内娱市场的 “淘金” 规则与 “前算法时代” 相比已天翻地覆。过去,电视等主流媒体是主要舞台,歌手依靠过硬唱功和独特舞台魅力等专业技能,造星路径相对清晰可控。但随着算法与流量时代的全面到来,规则被彻底改写,流量为王、话题至上成为新铁律,内容需要更强的刺激性和差异化,人设必须足够鲜明才能抓住眼球、撬动算法推荐。这意味着,海外歌手来华寻求机遇的门槛不降反升,单纯靠才艺 “一招鲜吃遍天” 的时代已落幕。
不过,看待事物需要辩证的眼光。以凡希亚为例,2000 年出生的她未发行过正式专辑,音乐履历只有 2 张 EP 和独立发行的单曲,市场反响寥寥,作品厚度单薄。但来华参加综艺后,她获得了在大型体育馆开个人演唱会的机会,这在竞争激烈、成名路径漫长的欧美乐坛几乎不可想象,这本身就是一种 “成功”。
这揭示了内娱市场独特且多元的价值维度:它可以是巨大的声名、丰厚的商业回报,也可能是撬动全球市场的新支点和宝贵的职业履历。即便部分海外歌手在节目热度退潮后影响力有所回落,但对于母国知名度本就不高的他们而言,借助一档综艺触达上亿观众,实现知名度 “火箭式” 蹿升,已然是成功。
但若以 “长红” 并实现可持续商业回报为目标,门槛则高得多。因此,参与者需有清醒认知和合理预期。展望未来,海外歌手 “来华淘金热” 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深水区,专业化和本地化程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成败。具备强大本地化运营能力和对市场深刻理解的公司,能在内容策划、形象包装、粉丝运营、商业开发等领域提供全链条专业支持,更深入地参与海外歌手在华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可以预见,流量泡沫褪去后,市场将逐渐回归理性。只有真正具备 “硬实力”—— 无论是顶级的演唱实力、卓越的创作才华,还是能持续产出高质量音乐作品的海外歌手,才可能拥有更长的艺术生命周期,触碰更高的商业价值天花板。
作者:安信14娱乐平台官网
新闻资讯 News
- 日本十八线县城,挤满了抢生蚝的...07-31
- AI智能体火热,投资人又急又怕07-31
- 73 岁三浦友和不靠儿孙不住豪宅,...07-31
- 汽车圈的草台班子:在庞大机器下...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