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套娃”
日期:2025-08-09 12:02:16 / 人气:5
"
上半年各省市自治区汽车产量数据全部出炉后,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安徽省勇摘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以及汽车出口量等三顶桂冠,分别是149.95万辆、73.09万辆、95.37万辆,其中,73.09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以高出江苏(69.06万辆)4万多辆的优势,拿下了省份产量第一的名头,成为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排头兵。
而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的问鼎,合肥则贡献了主要增量。合肥正在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拥有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6家整车企业,500余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137.6万辆、同比增长84.4%,在地产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而合肥市新能源汽车在地产量居全国城市首位的背后,下辖县长丰县则贡献了主要增量。2024年,长丰县新能源整车产量95万辆,约占安徽全省的59%,合肥全市占比更是超过2/3,位列全国县域第一。
安徽、合肥、长丰,新能源汽车在地产量分别拔得了全国省份、全国城市、全国县域的头筹!
厉害!厉害在哪?这就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种叫做套娃的木制玩具,套娃由多个一样图案的空心木娃娃一个套一个组成,最多可达十多个。
你看,安徽、合肥、长丰逐级所辖的省、市、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的成绩,多么像一种地域“套娃”啊!
新能源汽车领域霸主级的地域“套娃”现象,他们是如何炼成的呢?
其实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上,安徽并不是“天赋性选手”:既不像广东、上海等省市那样拥有先天优势,也不如北京、江苏等具备雄厚经济实力。
安徽之所以能在近年备受关注、风头强劲,除了以奇瑞、江淮为代表的本土整车品牌和国轩等动力电池企业发力之外,很大程度上源于强势招引了蔚来、比亚迪、大众安徽等“链主式”整车龙头企业,以产业集聚之力,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上,抢下了一席之位。
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诸如合肥“抄底”蔚来、狂揽比亚迪、大众连投三个10亿欧元“押宝”安徽等被外界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
那么,我们就深入探究一下这三个传奇故事的背后故事,或许能够洞察到新能源汽车霸主“套娃”炼成的底层逻辑。
抄底蔚来:主观的努力
抄底蔚来,先要了解当年蔚来的“底”是什么。
蔚来李斌,曾被媒体称为“2019最惨的男人”。他“惨”在哪里呢?
一是车辆发生自燃事件,多辆车辆召回。2018年是蔚来汽车开始交付的第一年,多数车辆是在2018年下半年甚至年底交付的,进入2019年,在西安、上海、武汉、石家庄等地接连发生蔚来汽车自燃事件。
二是地方合作频频出现问题。2019年5月,计划向蔚来投资100亿元的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迟迟没有到位。2019年10月,传言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投资蔚来50亿元,湖州证实评估后认为投资风险过大,已经停止洽谈合作。本计划与上海市政府及一家经授权的投资主体合作,在上海自建工厂,因特斯拉“插队”戛然而止。
2019年1月,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上海破土动工,并成为上海地区首个完成备案的新能源车企,而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定,一个省市只允许一家新能源汽车入驻建厂,如果想要吸纳更多厂家,需要等到前一家车企销量达到预期目标。不得已,3月,蔚来汽车发布消息,上海自建工厂计划暂时中止。
三是政策滑坡、销量下滑。2019年3月26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指出,为更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国家层面对于新能源的补贴政策将逐步退出。
补贴政策缘何停止,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可能与前期政策补贴的运行不够规范和健康有关。
2013年9月,财政部与科技部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随后,各地方政府也都出台了补贴政策。根据当时政策,买一辆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国家部委和地方政策至少双份补贴。这一政策,在全世界根本找不到第二家。
在这一政策下,初期制造所谓“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是互联网企业,他们的能力不是造车,而是PPT,车辆质量极劣,但却都干着左手倒右手的操作,骗取新能源汽车的专项补贴。
有一家企业,竟然搞出了一个影子公司,与主体企业互为甲乙方,甲方造车、卖车,乙方没钱就向甲方借钱买车,就是用这样的骚操作,乙方向甲方借款8500万,反过手来购买了甲方1128辆车,总计8341万元,政府会在交易后的下一年度,补贴到位4124万元,也就是说,这个甲企直接骗补4124万元。
类似情况,在互联网企业中屡见不鲜。或许正是这一骗补乱象,促使国家层收紧补贴政策并以逐步退出方式进行健全完善。
不幸的是,蔚来正赶上了这个政策退出的当口。
补贴政策的减少意味着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增加,引起的连锁反应就是销量急剧下滑,2019年一季度,蔚来汽车销量仅为3989辆,是上一季度7980辆的约一半,而在接下来的连续三个月,蔚来的月交付量分别为1123辆、1089辆、1340辆,销售增长近乎为零。
当年9月24日,蔚来发布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蔚来第二季度净亏损32.85亿元,财报公布后,蔚来股价暴跌28%。相较于IPO时的6.26美元,蔚来的股价已经下跌76%。
美股规定,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平均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不足1美元,就会被发退市警告;如果在90天内这一情况没有改善,那就会被摘牌退市。
蔚来,似乎刚刚起步就来到了死亡边缘。
确实够“惨”!这就是合肥抄的“底”!
这里就有两个疑惑需要厘清,一是合肥为什么抄?二是合肥凭什么抄?
为什么抄?
笔者综合调研及各方文献资料,认为主要原因是此前就有合作基础。
2014年11月,李斌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成立蔚来汽车,彼时的他,一没有生产资质,二没有汽车工厂,但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一片蓝海,还想快人一步,抢占先机,怎么办?显然办理生产资质、新建制造工厂都需要时间,最直接的捷径就是代工生产。
2016年4月6日,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签署代工合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确认ES8产销量计划为5万辆/年。而江淮汽车正是合肥的本土汽车品牌。
2018年5月,江淮收到了蔚来关于第二款车型ES6合作的确认函;
2019年3月,蔚来第三款车型EC6也在江淮进行生产。
也就是说,“蔚来车,合肥造”,蔚来的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是合肥的江淮生产的。对于合肥来说,救蔚来就是救江淮,就是救合肥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在李斌跑了18个城市寻求投资都以失败告终,面对其寻求合作意向,合肥市政府焉有不救之理?
凭什么抄?
合肥出手相救,投资蔚来,不只是地方政府向企业伸出援手那般简单朴素,而是经过了严格的投资风险收益论证。
当时合肥分四路兵马、四条战线出击,展开尽调论证:
第一,组织专业团队对蔚来的技术、供应链和市场进行全面研判;
第二,高度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对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包括换电模式的支持进行分析,据有关知情人士讲,他们专门登门拜访了分管这一行业的国家有关部委,有关专家的肯定性研判分析意见,为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三,委托专业机构,从法务和财务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调查;
第四,双方进行周密、严谨的商务谈判。
这四条战线下来,证明可行,继而再经过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相关会议研判、研究、决策。他们就是凭这样一套科学的决策程序,决定要出手拯救蔚来的。
后来的事,就为人们所熟知了。
2020年2月25日,合肥与蔚来汽车签署了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的框架协议,合肥多家国资公司组成战略投资联盟,向蔚来中国投资112.6亿元,获得了蔚来中国24.1%的股份。蔚来汽车则在合肥成立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建立研发、销售、生产基地,打造以合肥为中心的中国总部运营体系。
国家政策也在眷顾,为了提振受疫情影响的汽车市场,2020年3月底,国务院会议明确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将暂缓退出,购置新能源汽车政府将继续提供财政补贴。受政策刺激,2020年下半年,蔚来汽车销售量逐月递增。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合肥“输血”下,蔚来走出了死亡边缘,截至当年年底,蔚来汽车的股票报价为66.99美元/股,总市值超过900亿美元,超过了奔驰、宝马等老牌车企。有业内人士当时算了一笔账,按蔚来中国约占蔚来85%的估值,以及合肥相关战略投资者占蔚来中国24.1%的股份计算,按2020年美元利率换算,当时共盈利1123亿元。
当然,合肥也把在投资蔚来股权上的收益,用于整个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通过建立智能汽车产业集群的方式,支持整个产业的发展。
因此,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李斌寻求投资的前18个城市,至少有两点不及合肥。
一是当时缺乏与蔚来合作的前期基础,对蔚来特别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认识不足,这是客观差距;
二是缺乏科学严谨的尽调论证及决策程序,这是合肥高人一筹的地方,也是他们在之前引进京东方时创造的“以投带引”方法的再运用,这是主观差距。
失之失臂的那18个城市,不知现在回想会是什么滋味,面对2025半年报的新能源汽车数据,笔者不由得想起了一句汪国真的诗句:“我本想撷取一片枫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森林。”
比亚迪落地长丰:细节的感动
天上掉下来个“比亚迪”,不了解内情的人,往往都会把长丰县的这个泼天富贵,看作偶然。
其实,不然。
据说,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当时准备把工厂建在家乡芜湖,但在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说服下,转而把目光移向合肥,这对长丰来说是偶然,但对合肥来说是必然,因为合肥拯救了蔚来。这对比亚迪落地长丰就大大近了一步。
此时的长丰,仅是比亚迪的“备胎”,当时仅合肥市范围内就有3个县区供企业选择。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连续多届长丰县委、县政府保持统一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势必成为珍贵而稀缺的资源。所以,一定要为未来预留用地指标。基于这样的先觉,长丰县规划下塘作为产业新城时便提早“留白”4000亩连片工业用地。
另一个机会,就是20多年前,安徽省确定江汽集团定点帮扶长丰,江汽集团在长丰县最南部距下塘30公里的岗集镇,落地了铸造厂等两家配套企业。
2002年,时任江汽集团公司董事长左延安与时任合肥市委主要领导在岗集实地走访,当时左延安就在思考,如何更好发挥岗集距江汽集团仅15公里的区位优势。江汽集团很快决定通过汽配企业进驻,打造汽车配套基地和半小时零部件供货圈,以做优物流效益,盘活当地经济,为此江汽万吨铸造中心在此建立。
当年8月,合肥市批准成立合肥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这个园区里逐渐聚集起了1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这一产业基础成为比亚迪看中的供应链优势。
在综合考虑供地难度、产业链配套及竞品布局等因素后,比亚迪放弃其他选址,备胎“转正”,正式落地长丰。
上述偶然因素也好,必然因素也罢,都是客观条件。只有人才是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比亚迪落地长丰,更重要的在于长丰县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和那种精益求精的作用,其中有三个细节,则是感动了王传福。
细节之一:2021年端午节前夕,天气炎热,为迎接比亚迪团队第一次到下塘实地考察,长丰县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和调研工作。为让项目方观测地块更直观,他们用上了“土方法”——在地块四个角放飞悬挂着竖形条幅的红气球,像是庆祝超市开业的气球,一眼就让对方看清地块的土壤、地势、标高等情况。
长丰这种工作的态度、决心和做事的细节,确实值得称道,也是其他地方意想不到的。
细节之二:2021年7月,比亚迪相关人员在现场勘查发现,相关地块上杂草丛生,水塘交错,还有正在营业的农家乐,即便长丰方面已经将交地时间一一标注在地图上,但他们依然心存疑虑,20多天内能交地吗?即将离开时,比亚迪方面临时提出让时任长丰县委书记在这份写满土地交付日期的工业用地图上签了字,以确保能够如期交付。事实证明,这个字签得力透纸背、说到做到。
细节之三:对于比亚迪项目,合肥市和长丰县分别成立了工作专班。其中,合肥市的企业专班上,有一个“周六解题”机制,即每周六上午,对“红灯呈报”的问题、难题和新题,进行会商解决。
长丰县的服务比亚迪工作专班,则现场驻点办公,坚持挂图作战,加强过程把控,全程领办代办,统筹解决普遍性问题,“一案一策”解决个性化问题,做到定人、定责、定时,“清单+闭环”管理,“督帮一体”精准破解各类问题。
正是得益于这种驻点办公机制,距比亚迪项目倒计时不足1天,长丰完成了一项外界都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21年8月19日,距开工仅剩十多个小时,项目方突然提出项目区域地势低洼,急需巨量土方填平,否则无法开工。下塘镇政府紧急协调运输公司,调集市县区域内的上千辆渣土车运送土方,一夜填平,满足标高要求,次日一早项目如期开工。
“全市的土方都在往下塘送,当时还有人拍了一个航拍视频,视频一经传播,就连合肥市里都在讲下塘在搞什么项目,搞得这么震撼。”据透露,经工程人员测算,当夜完成了正常填埋进度约两周的工程量。
这些细节之下,产生了“合肥速度”的“长丰注释”:比亚迪项目从初步谈判到最终签约,仅用23天;从签约到实际开工,只有42天;从开工到投产用时10个月,产值过百亿用时5个月……
从比亚迪落户长丰的细节之中,我们应该体察出,一个重大项目的落地,除天时、地利之外,更重要的在于人和。长丰新能源汽车登顶全国县域第一,其实就埋在这些难为人知的细节里。
大众连投三个10亿欧元:合作的深化
近年来,大众斥资30亿欧元,对安徽进行三连投,着实都是大手笔。
第一个10欧元投资。
2020年5月29日,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签署电动车深化合作意向书,大众汽车将投资10亿欧元,获得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股份,同时增持电动汽车合资企业江淮大众股份至75%,获得合资公司管理权。
半年后的2020年12月8日,大众汽车集团增持江淮大众汽车公司股份至75%战略投资完成,接管企业管理权,合资企业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
这既标志着新的大众汽车(安徽)公司正式成立,也标志着第一个10亿欧元的投资落地。
第二个10欧元投资。
2020年5月28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国轩高科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大众汽车投资约11亿欧元获得国轩高科股份并成为其大股东,国轩高科成为大众汽车集团的认证供应商。
国轩高科的主导产业方向是新能源电池,总部坐落在合肥。
双方签约11个月后的2021年4月,国轩高科发布公告称,公司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获得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这意味着引入大众投资的计划通过审查。根据大众方面的官宣,此次战略投资共计约1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7亿元。
同年7月12日,国轩高科与大众汽车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2月15日,国轩高科发布公告称,国轩高科向特定对象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3.84亿股,募资总额为73亿元,大众汽车成为国轩高科第一大股东。
第三个10欧元投资。
2023年4月18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投资约10亿欧元,建立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与采购中心。新公司将落户合肥,项目名称为“100%TechCo”,计划于2024年年初投入运营。
“100%TechCo”不仅将整合大众汽车集团在华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功能,同时还包含采购职能。鉴于此,本土供应商直接参与到产品开发的早期流程中,将最先进的技术及应用方案融入新产品。通过该新公司,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大众安徽等大众汽车集团在华合资企业的研发项目,实现了更为紧密的协同。
大众斥资30亿欧元在安徽三连投,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原因何在?
或许,我们能从有关资料和专家讲述中,分析了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是像蔚来一样,前期既有合作基础,也有产业基础。早在2016年9月,江淮汽车就与大众汽车签署了合资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7年5月22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表示,江淮大众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核准批复;6月1日,大众汽车集团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在德国柏林正式签署合资企业协议。
根据该协议,双方将共同成立一家股比各占50%的合资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相关移动出行服务。
这是大众汽车集团继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之后的第三个合作项目。紧接着在2017年6月14日,合肥市政府、大众汽车集团和江淮汽车三方投资协议签署;6月29日,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开工。
也就是说,大众早在2017年就牵手安徽、合肥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了。
二是2008年京东方落地的“以投带引”模式再运用。从大众三连投看,以现有产业和知名企业为基础,进行资本运作,是快速切入和做大的一个有效方式。面对新兴产业,其精准把握、果断出手、平台打造以及强链延链补链等一整套组合拳的打法手法,确实都带有鲜明且独特的合肥标记。
2023年4月19日,决策杂志融媒体刊发的文章,曾作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预判:“三个10亿欧元,也绝不仅仅是简单增加了一个外资数额,其背后的扩散效应,将会在时间的推进中越来越明显。”
果然,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数据验证了这个预判。
依然精彩的继续:不止的脚步
以上三个故事,如果属于个案的话,那么从2023年6月21日安徽召开的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看,则他们就是举全省之力了,当时的会议主题清晰明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多年来,安徽积极抢抓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机遇期,通过“以投带引”等方式,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赛道,以“整车企业—核心零部件—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为发展路径,营造全链条汽车业态,形成新能源汽车发展基础良好、前景看好的发展态势。这既是安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条件,也是优势所在。
之所以把“整车企业”放在发展路径的源头,是因为他们尝到了甜头,一家整车头部企业的引进,所产生的带动作用不可限量,最明显的是身后摆动着巨大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大众在安徽落地后,已有近300家生产供应商和约800家采购供应商就位。
截至2022年,38家供应商已随大众安徽到安徽投资,合肥已连续召开二届大众汽车供应商大会;比亚迪落户合肥长丰后,全国各地汽车领域客商慕名而来,仅2022年就有约350亿元的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
在两年前的这次会议上,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到2025年,汽车产量达41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50%;到2027年,将安徽打造成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智车强省”。
同时发布建设方案,提出打造创新、智造、服务、人才、文化、资本、开放的七大生态,互为支撑、环环相扣,破解发展中的堵点、难点、卡点和漏点问题。
正好两年过去了,我们再来做一下数据对比,安徽2025年半年汽车产量149.95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73.09万辆,照此推算,全年汽车产量为300万辆以上,距410万辆的目标应该相差不大或者完全可以实现,而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达到50%则已经成为现实。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重大动作频频:
安徽已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定为“首位产业”,全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力度空前,成立省汽车办,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优化省内产业分工布局,搭建汽车产业供需对接平台;
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全面发展,集聚7家整车企业、3000多家规上零部件企业和1700多家后市场企业,构建汽车产业全链条,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助力安徽实现不出省就能独立造出一辆新能源汽车,汽车产业链企业营收突破1.5万亿元;
在全省范围内布局汽车产业,“合肥-芜湖”双核驱动,承担整车研发与总装重任,滁州、马鞍山、宣城专注于零部件配套和动力电池材料产业……财政、投资、消费等政策同向发力,政府有为推动市场高效。正是靠着这一系列叠加,安徽成为了长三角的“超级接口”,改写了汽车产业发展版图。
合肥已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总量最大、知名品牌最多、发展活力最强、供应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更是全国唯一的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双智”试点、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试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的四试点城市。
2025年2月17日,长丰县召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暨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大会,提出了“建成产业规模全国领跑、核心零部件规模化突破、创新应用示范引领、海内外中高端汽车人才集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的目标。
早前,长丰县在汽车产业发展上就提出了区域联动的“一盘棋”理念,打破全县15个乡镇(区)界限,按照片区化思维模式,以整车制造为中心,释放带动效能。
无论从数据看,还是从他们的推进动作看,新能源汽车争霸的擂台上,安徽、合肥、长丰,只有他们才有实力、有资格成为这种霸主“套娃”!
参考文献:
[1].《合肥有模式吗?》刘志迎等著中信出版集团[2].《三个10亿欧元,为什么都落地合肥?》王运宝徽商发布2023年04月19日
[3].《李斌造车记:蔚来汽车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山遥一见财经2021年02月18日
[4].《蔚来李斌,2019年最惨的人》蛋蛋姐eggegg酷玩实验室2019年10月29日
[5].《比亚迪落户合肥: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全过程》任俊锰招商引资内参转自《解放日报》之《从“烧饼小镇”到“汽车新城”》2025年03月09日
[6].《活力中国调研行|AI赋能!新能源汽车跑出“智造”加速度》新华社2025年07月02日
[7].《安徽汽车,拿下三个第一》杜余鑫一句话点评2025年07月29日
[8].《安徽,在打一场“硬战”!》策叔决策杂志2023年06月21日
[9].《合肥长丰从“千亿”迈向“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手机中国网2025-06-10
[10].《“烧饼小镇”何以能逆袭为“汽车产业镇”?》陈华安徽日报转载工人日报2025年06月30日
[11].《安徽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柯仲甲徐靖人民日报2025年7月29日
[12].《战略叠加优势,如何变为发展胜势》任平人民日报2025年8月6日
[13].部分资料来自专家授课及现场调研"
上半年各省市自治区汽车产量数据全部出炉后,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安徽省勇摘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以及汽车出口量等三顶桂冠,分别是149.95万辆、73.09万辆、95.37万辆,其中,73.09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以高出江苏(69.06万辆)4万多辆的优势,拿下了省份产量第一的名头,成为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排头兵。

而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的问鼎,合肥则贡献了主要增量。合肥正在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拥有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6家整车企业,500余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137.6万辆、同比增长84.4%,在地产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而合肥市新能源汽车在地产量居全国城市首位的背后,下辖县长丰县则贡献了主要增量。2024年,长丰县新能源整车产量95万辆,约占安徽全省的59%,合肥全市占比更是超过2/3,位列全国县域第一。
安徽、合肥、长丰,新能源汽车在地产量分别拔得了全国省份、全国城市、全国县域的头筹!
厉害!厉害在哪?这就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种叫做套娃的木制玩具,套娃由多个一样图案的空心木娃娃一个套一个组成,最多可达十多个。
你看,安徽、合肥、长丰逐级所辖的省、市、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的成绩,多么像一种地域“套娃”啊!
新能源汽车领域霸主级的地域“套娃”现象,他们是如何炼成的呢?
其实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上,安徽并不是“天赋性选手”:既不像广东、上海等省市那样拥有先天优势,也不如北京、江苏等具备雄厚经济实力。
安徽之所以能在近年备受关注、风头强劲,除了以奇瑞、江淮为代表的本土整车品牌和国轩等动力电池企业发力之外,很大程度上源于强势招引了蔚来、比亚迪、大众安徽等“链主式”整车龙头企业,以产业集聚之力,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上,抢下了一席之位。
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诸如合肥“抄底”蔚来、狂揽比亚迪、大众连投三个10亿欧元“押宝”安徽等被外界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
那么,我们就深入探究一下这三个传奇故事的背后故事,或许能够洞察到新能源汽车霸主“套娃”炼成的底层逻辑。
抄底蔚来:主观的努力
抄底蔚来,先要了解当年蔚来的“底”是什么。
蔚来李斌,曾被媒体称为“2019最惨的男人”。他“惨”在哪里呢?
一是车辆发生自燃事件,多辆车辆召回。2018年是蔚来汽车开始交付的第一年,多数车辆是在2018年下半年甚至年底交付的,进入2019年,在西安、上海、武汉、石家庄等地接连发生蔚来汽车自燃事件。
二是地方合作频频出现问题。2019年5月,计划向蔚来投资100亿元的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迟迟没有到位。2019年10月,传言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投资蔚来50亿元,湖州证实评估后认为投资风险过大,已经停止洽谈合作。本计划与上海市政府及一家经授权的投资主体合作,在上海自建工厂,因特斯拉“插队”戛然而止。
2019年1月,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上海破土动工,并成为上海地区首个完成备案的新能源车企,而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定,一个省市只允许一家新能源汽车入驻建厂,如果想要吸纳更多厂家,需要等到前一家车企销量达到预期目标。不得已,3月,蔚来汽车发布消息,上海自建工厂计划暂时中止。
三是政策滑坡、销量下滑。2019年3月26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指出,为更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国家层面对于新能源的补贴政策将逐步退出。
补贴政策缘何停止,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可能与前期政策补贴的运行不够规范和健康有关。
2013年9月,财政部与科技部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随后,各地方政府也都出台了补贴政策。根据当时政策,买一辆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国家部委和地方政策至少双份补贴。这一政策,在全世界根本找不到第二家。
在这一政策下,初期制造所谓“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是互联网企业,他们的能力不是造车,而是PPT,车辆质量极劣,但却都干着左手倒右手的操作,骗取新能源汽车的专项补贴。
有一家企业,竟然搞出了一个影子公司,与主体企业互为甲乙方,甲方造车、卖车,乙方没钱就向甲方借钱买车,就是用这样的骚操作,乙方向甲方借款8500万,反过手来购买了甲方1128辆车,总计8341万元,政府会在交易后的下一年度,补贴到位4124万元,也就是说,这个甲企直接骗补4124万元。
类似情况,在互联网企业中屡见不鲜。或许正是这一骗补乱象,促使国家层收紧补贴政策并以逐步退出方式进行健全完善。
不幸的是,蔚来正赶上了这个政策退出的当口。
补贴政策的减少意味着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增加,引起的连锁反应就是销量急剧下滑,2019年一季度,蔚来汽车销量仅为3989辆,是上一季度7980辆的约一半,而在接下来的连续三个月,蔚来的月交付量分别为1123辆、1089辆、1340辆,销售增长近乎为零。
当年9月24日,蔚来发布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蔚来第二季度净亏损32.85亿元,财报公布后,蔚来股价暴跌28%。相较于IPO时的6.26美元,蔚来的股价已经下跌76%。
美股规定,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平均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不足1美元,就会被发退市警告;如果在90天内这一情况没有改善,那就会被摘牌退市。
蔚来,似乎刚刚起步就来到了死亡边缘。
确实够“惨”!这就是合肥抄的“底”!
这里就有两个疑惑需要厘清,一是合肥为什么抄?二是合肥凭什么抄?
为什么抄?
笔者综合调研及各方文献资料,认为主要原因是此前就有合作基础。
2014年11月,李斌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成立蔚来汽车,彼时的他,一没有生产资质,二没有汽车工厂,但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一片蓝海,还想快人一步,抢占先机,怎么办?显然办理生产资质、新建制造工厂都需要时间,最直接的捷径就是代工生产。
2016年4月6日,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签署代工合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确认ES8产销量计划为5万辆/年。而江淮汽车正是合肥的本土汽车品牌。
2018年5月,江淮收到了蔚来关于第二款车型ES6合作的确认函;
2019年3月,蔚来第三款车型EC6也在江淮进行生产。
也就是说,“蔚来车,合肥造”,蔚来的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是合肥的江淮生产的。对于合肥来说,救蔚来就是救江淮,就是救合肥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在李斌跑了18个城市寻求投资都以失败告终,面对其寻求合作意向,合肥市政府焉有不救之理?
凭什么抄?
合肥出手相救,投资蔚来,不只是地方政府向企业伸出援手那般简单朴素,而是经过了严格的投资风险收益论证。
当时合肥分四路兵马、四条战线出击,展开尽调论证:
第一,组织专业团队对蔚来的技术、供应链和市场进行全面研判;
第二,高度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对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包括换电模式的支持进行分析,据有关知情人士讲,他们专门登门拜访了分管这一行业的国家有关部委,有关专家的肯定性研判分析意见,为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三,委托专业机构,从法务和财务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调查;
第四,双方进行周密、严谨的商务谈判。
这四条战线下来,证明可行,继而再经过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相关会议研判、研究、决策。他们就是凭这样一套科学的决策程序,决定要出手拯救蔚来的。
后来的事,就为人们所熟知了。
2020年2月25日,合肥与蔚来汽车签署了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的框架协议,合肥多家国资公司组成战略投资联盟,向蔚来中国投资112.6亿元,获得了蔚来中国24.1%的股份。蔚来汽车则在合肥成立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建立研发、销售、生产基地,打造以合肥为中心的中国总部运营体系。
国家政策也在眷顾,为了提振受疫情影响的汽车市场,2020年3月底,国务院会议明确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将暂缓退出,购置新能源汽车政府将继续提供财政补贴。受政策刺激,2020年下半年,蔚来汽车销售量逐月递增。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合肥“输血”下,蔚来走出了死亡边缘,截至当年年底,蔚来汽车的股票报价为66.99美元/股,总市值超过900亿美元,超过了奔驰、宝马等老牌车企。有业内人士当时算了一笔账,按蔚来中国约占蔚来85%的估值,以及合肥相关战略投资者占蔚来中国24.1%的股份计算,按2020年美元利率换算,当时共盈利1123亿元。
当然,合肥也把在投资蔚来股权上的收益,用于整个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通过建立智能汽车产业集群的方式,支持整个产业的发展。
因此,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李斌寻求投资的前18个城市,至少有两点不及合肥。
一是当时缺乏与蔚来合作的前期基础,对蔚来特别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认识不足,这是客观差距;
二是缺乏科学严谨的尽调论证及决策程序,这是合肥高人一筹的地方,也是他们在之前引进京东方时创造的“以投带引”方法的再运用,这是主观差距。
失之失臂的那18个城市,不知现在回想会是什么滋味,面对2025半年报的新能源汽车数据,笔者不由得想起了一句汪国真的诗句:“我本想撷取一片枫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森林。”
比亚迪落地长丰:细节的感动
天上掉下来个“比亚迪”,不了解内情的人,往往都会把长丰县的这个泼天富贵,看作偶然。
其实,不然。
据说,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当时准备把工厂建在家乡芜湖,但在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说服下,转而把目光移向合肥,这对长丰来说是偶然,但对合肥来说是必然,因为合肥拯救了蔚来。这对比亚迪落地长丰就大大近了一步。
此时的长丰,仅是比亚迪的“备胎”,当时仅合肥市范围内就有3个县区供企业选择。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连续多届长丰县委、县政府保持统一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势必成为珍贵而稀缺的资源。所以,一定要为未来预留用地指标。基于这样的先觉,长丰县规划下塘作为产业新城时便提早“留白”4000亩连片工业用地。
另一个机会,就是20多年前,安徽省确定江汽集团定点帮扶长丰,江汽集团在长丰县最南部距下塘30公里的岗集镇,落地了铸造厂等两家配套企业。
2002年,时任江汽集团公司董事长左延安与时任合肥市委主要领导在岗集实地走访,当时左延安就在思考,如何更好发挥岗集距江汽集团仅15公里的区位优势。江汽集团很快决定通过汽配企业进驻,打造汽车配套基地和半小时零部件供货圈,以做优物流效益,盘活当地经济,为此江汽万吨铸造中心在此建立。
当年8月,合肥市批准成立合肥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这个园区里逐渐聚集起了1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这一产业基础成为比亚迪看中的供应链优势。
在综合考虑供地难度、产业链配套及竞品布局等因素后,比亚迪放弃其他选址,备胎“转正”,正式落地长丰。
上述偶然因素也好,必然因素也罢,都是客观条件。只有人才是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比亚迪落地长丰,更重要的在于长丰县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和那种精益求精的作用,其中有三个细节,则是感动了王传福。
细节之一:2021年端午节前夕,天气炎热,为迎接比亚迪团队第一次到下塘实地考察,长丰县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和调研工作。为让项目方观测地块更直观,他们用上了“土方法”——在地块四个角放飞悬挂着竖形条幅的红气球,像是庆祝超市开业的气球,一眼就让对方看清地块的土壤、地势、标高等情况。
长丰这种工作的态度、决心和做事的细节,确实值得称道,也是其他地方意想不到的。
细节之二:2021年7月,比亚迪相关人员在现场勘查发现,相关地块上杂草丛生,水塘交错,还有正在营业的农家乐,即便长丰方面已经将交地时间一一标注在地图上,但他们依然心存疑虑,20多天内能交地吗?即将离开时,比亚迪方面临时提出让时任长丰县委书记在这份写满土地交付日期的工业用地图上签了字,以确保能够如期交付。事实证明,这个字签得力透纸背、说到做到。
细节之三:对于比亚迪项目,合肥市和长丰县分别成立了工作专班。其中,合肥市的企业专班上,有一个“周六解题”机制,即每周六上午,对“红灯呈报”的问题、难题和新题,进行会商解决。
长丰县的服务比亚迪工作专班,则现场驻点办公,坚持挂图作战,加强过程把控,全程领办代办,统筹解决普遍性问题,“一案一策”解决个性化问题,做到定人、定责、定时,“清单+闭环”管理,“督帮一体”精准破解各类问题。
正是得益于这种驻点办公机制,距比亚迪项目倒计时不足1天,长丰完成了一项外界都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21年8月19日,距开工仅剩十多个小时,项目方突然提出项目区域地势低洼,急需巨量土方填平,否则无法开工。下塘镇政府紧急协调运输公司,调集市县区域内的上千辆渣土车运送土方,一夜填平,满足标高要求,次日一早项目如期开工。
“全市的土方都在往下塘送,当时还有人拍了一个航拍视频,视频一经传播,就连合肥市里都在讲下塘在搞什么项目,搞得这么震撼。”据透露,经工程人员测算,当夜完成了正常填埋进度约两周的工程量。
这些细节之下,产生了“合肥速度”的“长丰注释”:比亚迪项目从初步谈判到最终签约,仅用23天;从签约到实际开工,只有42天;从开工到投产用时10个月,产值过百亿用时5个月……
从比亚迪落户长丰的细节之中,我们应该体察出,一个重大项目的落地,除天时、地利之外,更重要的在于人和。长丰新能源汽车登顶全国县域第一,其实就埋在这些难为人知的细节里。
大众连投三个10亿欧元:合作的深化
近年来,大众斥资30亿欧元,对安徽进行三连投,着实都是大手笔。
第一个10欧元投资。
2020年5月29日,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签署电动车深化合作意向书,大众汽车将投资10亿欧元,获得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股份,同时增持电动汽车合资企业江淮大众股份至75%,获得合资公司管理权。
半年后的2020年12月8日,大众汽车集团增持江淮大众汽车公司股份至75%战略投资完成,接管企业管理权,合资企业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
这既标志着新的大众汽车(安徽)公司正式成立,也标志着第一个10亿欧元的投资落地。
第二个10欧元投资。
2020年5月28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国轩高科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大众汽车投资约11亿欧元获得国轩高科股份并成为其大股东,国轩高科成为大众汽车集团的认证供应商。
国轩高科的主导产业方向是新能源电池,总部坐落在合肥。
双方签约11个月后的2021年4月,国轩高科发布公告称,公司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获得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这意味着引入大众投资的计划通过审查。根据大众方面的官宣,此次战略投资共计约1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7亿元。
同年7月12日,国轩高科与大众汽车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2月15日,国轩高科发布公告称,国轩高科向特定对象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3.84亿股,募资总额为73亿元,大众汽车成为国轩高科第一大股东。
第三个10欧元投资。
2023年4月18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投资约10亿欧元,建立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与采购中心。新公司将落户合肥,项目名称为“100%TechCo”,计划于2024年年初投入运营。
“100%TechCo”不仅将整合大众汽车集团在华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功能,同时还包含采购职能。鉴于此,本土供应商直接参与到产品开发的早期流程中,将最先进的技术及应用方案融入新产品。通过该新公司,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大众安徽等大众汽车集团在华合资企业的研发项目,实现了更为紧密的协同。
大众斥资30亿欧元在安徽三连投,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原因何在?
或许,我们能从有关资料和专家讲述中,分析了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是像蔚来一样,前期既有合作基础,也有产业基础。早在2016年9月,江淮汽车就与大众汽车签署了合资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7年5月22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表示,江淮大众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核准批复;6月1日,大众汽车集团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在德国柏林正式签署合资企业协议。
根据该协议,双方将共同成立一家股比各占50%的合资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相关移动出行服务。
这是大众汽车集团继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之后的第三个合作项目。紧接着在2017年6月14日,合肥市政府、大众汽车集团和江淮汽车三方投资协议签署;6月29日,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开工。
也就是说,大众早在2017年就牵手安徽、合肥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了。
二是2008年京东方落地的“以投带引”模式再运用。从大众三连投看,以现有产业和知名企业为基础,进行资本运作,是快速切入和做大的一个有效方式。面对新兴产业,其精准把握、果断出手、平台打造以及强链延链补链等一整套组合拳的打法手法,确实都带有鲜明且独特的合肥标记。
2023年4月19日,决策杂志融媒体刊发的文章,曾作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预判:“三个10亿欧元,也绝不仅仅是简单增加了一个外资数额,其背后的扩散效应,将会在时间的推进中越来越明显。”
果然,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数据验证了这个预判。
依然精彩的继续:不止的脚步
以上三个故事,如果属于个案的话,那么从2023年6月21日安徽召开的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看,则他们就是举全省之力了,当时的会议主题清晰明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多年来,安徽积极抢抓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机遇期,通过“以投带引”等方式,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赛道,以“整车企业—核心零部件—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为发展路径,营造全链条汽车业态,形成新能源汽车发展基础良好、前景看好的发展态势。这既是安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条件,也是优势所在。
之所以把“整车企业”放在发展路径的源头,是因为他们尝到了甜头,一家整车头部企业的引进,所产生的带动作用不可限量,最明显的是身后摆动着巨大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大众在安徽落地后,已有近300家生产供应商和约800家采购供应商就位。
截至2022年,38家供应商已随大众安徽到安徽投资,合肥已连续召开二届大众汽车供应商大会;比亚迪落户合肥长丰后,全国各地汽车领域客商慕名而来,仅2022年就有约350亿元的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
在两年前的这次会议上,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到2025年,汽车产量达41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50%;到2027年,将安徽打造成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智车强省”。
同时发布建设方案,提出打造创新、智造、服务、人才、文化、资本、开放的七大生态,互为支撑、环环相扣,破解发展中的堵点、难点、卡点和漏点问题。
正好两年过去了,我们再来做一下数据对比,安徽2025年半年汽车产量149.95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73.09万辆,照此推算,全年汽车产量为300万辆以上,距410万辆的目标应该相差不大或者完全可以实现,而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达到50%则已经成为现实。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重大动作频频:
安徽已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定为“首位产业”,全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力度空前,成立省汽车办,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优化省内产业分工布局,搭建汽车产业供需对接平台;
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全面发展,集聚7家整车企业、3000多家规上零部件企业和1700多家后市场企业,构建汽车产业全链条,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助力安徽实现不出省就能独立造出一辆新能源汽车,汽车产业链企业营收突破1.5万亿元;
在全省范围内布局汽车产业,“合肥-芜湖”双核驱动,承担整车研发与总装重任,滁州、马鞍山、宣城专注于零部件配套和动力电池材料产业……财政、投资、消费等政策同向发力,政府有为推动市场高效。正是靠着这一系列叠加,安徽成为了长三角的“超级接口”,改写了汽车产业发展版图。
合肥已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总量最大、知名品牌最多、发展活力最强、供应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更是全国唯一的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双智”试点、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试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的四试点城市。
2025年2月17日,长丰县召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暨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大会,提出了“建成产业规模全国领跑、核心零部件规模化突破、创新应用示范引领、海内外中高端汽车人才集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的目标。
早前,长丰县在汽车产业发展上就提出了区域联动的“一盘棋”理念,打破全县15个乡镇(区)界限,按照片区化思维模式,以整车制造为中心,释放带动效能。
无论从数据看,还是从他们的推进动作看,新能源汽车争霸的擂台上,安徽、合肥、长丰,只有他们才有实力、有资格成为这种霸主“套娃”!
参考文献:
[1].《合肥有模式吗?》刘志迎等著中信出版集团[2].《三个10亿欧元,为什么都落地合肥?》王运宝徽商发布2023年04月19日
[3].《李斌造车记:蔚来汽车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山遥一见财经2021年02月18日
[4].《蔚来李斌,2019年最惨的人》蛋蛋姐eggegg酷玩实验室2019年10月29日
[5].《比亚迪落户合肥: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全过程》任俊锰招商引资内参转自《解放日报》之《从“烧饼小镇”到“汽车新城”》2025年03月09日
[6].《活力中国调研行|AI赋能!新能源汽车跑出“智造”加速度》新华社2025年07月02日
[7].《安徽汽车,拿下三个第一》杜余鑫一句话点评2025年07月29日
[8].《安徽,在打一场“硬战”!》策叔决策杂志2023年06月21日
[9].《合肥长丰从“千亿”迈向“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手机中国网2025-06-10
[10].《“烧饼小镇”何以能逆袭为“汽车产业镇”?》陈华安徽日报转载工人日报2025年06月30日
[11].《安徽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柯仲甲徐靖人民日报2025年7月29日
[12].《战略叠加优势,如何变为发展胜势》任平人民日报2025年8月6日
[13].部分资料来自专家授课及现场调研"
作者:安信14娱乐平台官网
新闻资讯 News
- 消费现场|海底捞的“金汤花胶鸡”...08-09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IP?08-09
- 旅行社给 OTA 当免费客服,还...08-09
- 中美 AI 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厂的...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