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IP?

日期:2025-08-09 12:04:12 / 人气:10


在当今时代,立人设、讲情怀成为企业家打造IP的常见路径,曹德旺、董明珠等企业家借此塑造了良好形象,刘强东、雷军等也凭借鲜明个人IP收获公众关注。然而,企业家IP一旦翻车,负面影响力也会被放大,如小米因产品问题受损,宗庆后也因遗产争夺事件形象受损。这引发我们思考:企业家IP究竟该如何构建与维护?大众又究竟需要怎样的企业家?

实业为基,事成人立:老一辈企业家的IP塑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企业家的IP带有浓厚的泥土气。当时媒介传播慢、范围窄,能被记住的多是与时代使命绑定的名字,其IP构建更多依托于时代背景与个人特质的自然融合。
 • 储时健:早年执掌玉溪卷烟厂,名字与“亚洲第一烟厂”的业绩绑定;晚年种橙再创业,被媒体称为“橙王”,公众记住的是他“跌倒后再站起”的坚韧。他可能从未刻意“塑造IP”,但实业成就与人格韧性通过有限媒介报道,自然成为一代人心中的“企业家精神图腾”。

 • 张瑞敏:用一把大锤砸毁不合格冰箱,塑造出务实形象,“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理念从生产线上生长出来,他与海尔的发展深度绑定,公众认知大多锚定在其对应的商业成就上。

 • 柳传志:在电子一条街的简易平房里埋下民族IT产业的种子,带着团队蹬着三轮车送货,媒体描述离不开“攒电脑”“跑销路”等词汇,他最早在科技创业领域留下经典影像。老一辈企业家凭借“企业家精神”“管理智慧”等标签成为行业先驱,他们的故事传递着中国高科技企业从无到有的艰辛,公众对他们的认知较少涉及个人生活与情感层面,IP形象更像企业的“附属品”。

早先的IP逻辑是“事成人立”,先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实业成就,才有被记住的资格,他们的故事经过媒介过滤筛选,留下最厚重的部分。

人立事成,IP成了商业的“前置变量”: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家IP

互联网的到来改写了游戏规则,媒介从报纸、电视变成微博、短视频、直播,传播速度加快,企业家IP构建方式也发生显著变化。
 • 马云:他没刻意塑造IP,却赶上了互联网启蒙浪潮,淘宝改变零售业、支付宝改变支付方式,“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成为时代口号。早期互联网论坛网友自发剪辑他的演讲片段,金句疯传,他的IP是“时代红利 + 媒介放大”的产物,自带互联网开放基因。

 • 雷军:把“主动设计”玩到极致,从小米发布会的“AreyouOK”到社交媒体上与用户“称兄道弟”,其IP带有强烈的“表演型”特质。公众对他的好感来自接地气的互动,用户点赞、转发为他的人设投票,媒介算法推送他的动态,普通人觉得“他和我们一样”。雷军“网红企业家”的IP形象塑造是互联网造神的缩影,用户是IP的共创者,这种互动让IP有情感黏性,易打造成爆款营销案例。

但“人立事成”逻辑存在风险,媒介能快速造神也能瞬间祛魅。周鸿祎早年以“红衣教主”叛逆形象破圈,近两年热衷做客直播间、拍短剧积攒人气,他发文称要干掉市场部一人完成发布会引发争议。这反映出当下打造个人IP的常见误区,即高估个人流量光环对品牌长期价值的影响力,品牌认知沉淀、用户信任积累等不是单一IP能完成的系统工程。更有极端例子,某些企业家把IP异化为“流量生意”,过度曝光让IP失去神秘感,当“人设表演”与业务需求绑定,“真诚分享”变成“软广套路”,翻车风险大增。

IP的内核该是什么:价值创造是关键

对比两代企业家,媒介角色变化明显。老一辈时,媒介单向输出信息,企业家IP被外界定义,公众通过有限内容刻画形象;新一代,公众可通过短视频评论、微博热搜、直播间弹幕等互动,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者,企业家IP更鲜活但也更脆弱。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IP,底色一定是价值创造的,而非单纯探索“IP的边界”。能穿越周期的IP,要回归“人”本身,回应时代问题,如这个时代需要什么,企业能解决什么,如何把实业做扎实、用互联网改变生活、让普通人用上好产品。
在当下复杂媒介环境和舆论风浪中,沉下心锚定价值创造的企业家极少陷入“翻车”漩涡。例如DeepSeek的梁文锋,在通用人工智能赛道竞争中,他不频繁刷脸、不用噱头博眼球,更多出现在实验室技术评审会,强调大模型价值在于解决具体行业真实痛点,其低调形象与“技术扎实、拒绝浮夸”绑定,人们认为这是价值创造的自然外显。

媒介只是工具,能让好故事传得更远,但不能把空故事变成真传奇。中国企业家IP的演变是一部人与时代对话的简史,媒介和玩法在变,但公众对“真实价值”的期待从未改变,这是所有想做IP的企业家最该读懂的时代密码。

作者:安信14娱乐平台官网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安信14注册登录娱乐中国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