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楼卖不动了?“商改住” 新政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日期:2025-08-23 14:25:16 / 人气:2


“卖不出去的写字楼要改成住宅区了?” 近期上海 “商改住” 相关政策引发广泛讨论 —— 时隔 8 年,上海在一线城市中率先调整 “商改住” 禁令,出台《关于推进商务楼宇更新提升的实施意见》,鼓励商务楼宇拓展租赁住房等功能。这一调整并非简单 “放开商改住”,而是直面商业楼宇高空置率、大城市职住分离等痛点的精准施策。那么,“商改住” 新政究竟如何落地?能否破解写字楼库存难题与居住困境?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城市发展逻辑?
一、上海新政:不是 “商改住” 放开,而是 “功能拓展” 定向破冰
上海新政出台后,“上海放开商改住” 的消息一度刷屏,但很快官方辟谣:新规并非允许商业用房直接改为可销售的住宅,而是 “符合条件的商务楼宇可改为租赁住房”,且住房功能仅为楼宇多元功能的一部分(还包括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科技创新等)。这一 “克制的调整”,实则是暂停 8 年的 “商改住” 政策迎来破冰,核心逻辑可从 “政策演变” 与 “当前定位” 两方面厘清:
1. 回顾:2017 年 “商改住” 禁令的出台与影响
2017 年是 “商改住” 政策的重要转折点。此前,楼市限购背景下,商业用房因 “不限购、单价低、地段好” 成为刚需与投资客的 “替代品”,市场乱象丛生 ——2016 年上海酒店式公寓成交 4.2 万套,占新建商品房成交量的 1/4;北京 50%-60% 的商办项目售予个人,导致商办市场价格虚高、功能错位。
为规范市场,2017 年起各地出台 “最严商改住禁令”:北京明确禁止商业用房改居住,要求商办项目最小分割单元≥500㎡且仅售予企业;上海、广深等城市跟进限制,厦门甚至在买卖合同中增设 “禁住条款”。这些政策虽遏制了乱象,却也加剧了商办库存压力 —— 全国商业用房销售额从 2018 年的 1.3 万亿元跌至 2024 年的 3208 亿元,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连续多年负增长,大量写字楼陷入 “卖不动、租不出” 的困境。
2. 当下:上海新政的核心是 “租赁导向 + 功能多元”
与 2017 年 “一刀切禁止” 不同,上海新政的核心是 “盘活存量而非刺激交易”:
用途限制:改为住房仅可用于租赁,不可对外销售,避免重蹈 “投资炒作” 覆辙;
功能兼容:并非所有商务楼宇都能改,需 “因地制宜”—— 优先支持位于核心区、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的楼宇,且需同步保留部分商业或产业功能,避免 “纯住宅化” 导致区域功能失衡;
目标明确:通过 “商改租” 缓解租赁住房短缺,同时激活空置楼宇,实现 “空间再利用” 与 “职住平衡” 双重目标。
正如新华财经评价,这一步虽小,却标志着 “商改住” 从 “全面禁止” 转向 “精细化引导”,为超大城市存量资产盘活提供了新路径。
二、政策松绑背后:三大现实压力倒逼调整
上海选择此时调整 “商改住” 政策,并非偶然,而是写字楼高空置率、职住分离难题、土地年限到期压力三大现实因素共同倒逼的结果:
1. 写字楼高空置率:突破 20% 警戒线,陷入 “恶性循环”
根据莱坊研究院数据,截至 2024 年底,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均逼近或超过 20% 的行业 “红线”—— 深圳、上海空置率超 20%,北京、广州接近 20%。空置率突破红线意味着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企业续租时压价、业主为吸引租户降低租金,进而导致写字楼资产贬值,形成 “高空置率→租金下跌→资产贬值” 的恶性循环。
以上海为例,部分非核心区写字楼空置率甚至超过 30%,大量楼宇建成后长期闲置,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还增加了业主的持有成本(如物业费、维护费)。“商改住” 成为盘活这些 “沉睡资产” 的重要选择 —— 将空置写字楼改为租赁住房,可快速消化库存,为业主带来稳定的租金收益。
2. 职住分离难题:超大城市的 “通勤之痛”
大城市打工人的 “通勤困境”,也让 “商改住” 的必要性凸显。数据显示,超大城市近半数打工人通勤距离超 5 公里,北京 1 小时以上通勤占比近三成。长时间通勤不仅压缩休息、家庭陪伴与自我提升时间,还易引发焦虑、疲劳等身心问题,甚至加剧交通拥堵、碳排放等城市治理难题。
而写字楼多位于城市核心区或交通枢纽(如地铁沿线、主干道旁),周边商场、医院、学校等配套成熟。将这些楼宇改为租赁住房,可让打工人 “就近居住”,实现 “上班步行 10 分钟、生活配套全满足” 的职住平衡,既提升居住体验,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3. 土地年限到期:40 年商办用地的 “更新焦虑”
根据《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商业用地使用权最高年限为 40 年,且 20 年是土地剩余年限的 “及格线”—— 投资机构普遍认为,剩余年限低于 20 年的商办项目,流动性会显著下降,难以吸引资本介入。
如今,部分早期建成的写字楼已临近土地年限到期,且因设施陈旧(如电梯老化、停车位不足、智能化水平低)、规划落后(如户型不符合现代办公需求),面临 “更新无门、盘活无力” 的困境。“商改住” 可通过功能重置,延长土地与楼宇的 “生命周期”,避免资源浪费。
三、“商改住” 的价值:不止去库存,更是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变
“商改住” 并非简单的 “写字楼变住宅”,而是城市从 “规模扩张” 转向 “存量优化” 的重要体现,其价值远超 “去库存” 本身:
1. 激活存量资产,缓解房地产转型阵痛
当前房地产行业正经历 “从规模到质量” 的转型 ——2025 年 1-6 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 11.2%,住宅投资下降 10.4%,房屋新开工面积暴跌 20%。在增量市场收缩的背景下,“商改住” 成为盘活存量商办资产的关键抓手:
对政府而言,无需新增土地供应,即可通过现有楼宇改造增加租赁住房供给,降低城市开发成本;
对企业而言,空置写字楼改为租赁住房后,可获得长期稳定的租金收益,替代 “卖楼回款” 的短期模式,推动企业从 “重资产开发” 转向 “轻资产运营”。
以长沙为例,今年 7 月雨花区一块商业用地调整为商住用地,预计新增约 700 套住宅。该地块紧邻地铁 5 号线、万家丽快速路,周边有学校、商圈等配套,无需额外投入基建,即可快速形成成熟居住群落,实现 “土地价值最大化”。
2. 探索职住平衡,打造 “SOHO 式” 宜居场景
“商改住” 的理想形态,是实现 “职住一体” 的 SOHO 模式 —— 将居住与办公功能融合,为自由职业者、小型创业者提供 “楼下办公、楼上居住” 的便利场景。这种模式不仅能缩短通勤时间,还能激活区域活力:
对居民而言,工作与生活无缝衔接,可灵活分配时间,提升幸福感;
对城市而言,职住混合可带动周边商业、服务业发展,形成 “小而全” 的社区生态,减少跨区域人流流动,缓解交通压力。
以上海核心区某 “商改租” 项目为例,该项目将写字楼高层改为租赁公寓,低层保留商业与共享办公空间,租户既可以在公寓内居住,也能在楼下共享办公区工作,还能步行到周边商场、公园,真正实现 “工作 - 生活 - 休闲” 的闭环。
3. 优化空间配置,适配城市发展新需求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如数字经济、文创产业兴起),传统写字楼的需求在减少,而租赁住房、养老托育、文创空间等需求在增加。“商改住” 本质是 “空间功能与需求的匹配”:
对于核心区老旧写字楼,改为租赁住房可满足年轻人 “就近居住” 的需求;
对于郊区空置写字楼,可结合产业定位,改为文创园、共享办公空间或养老社区,实现 “一地一策” 的精准更新。
四、落地挑战:从政策到现实,这些问题需破解
尽管 “商改住” 前景可期,但从政策出台到实际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需逐一突破:
1. 建筑改造:安全与成本的双重考验
写字楼与住宅的设计标准差异巨大,改造需解决三大核心问题:
消防安全:写字楼的消防通道、防火分区、喷淋系统等按办公标准设计,改为住宅后需增设排烟设施、调整疏散通道,确保符合居住消防规范;
生活配套:写字楼通常没有燃气管道、厨房排烟系统、阳台,改造需加装燃气、给排水管道,还需考虑晾晒空间(如增设阳台或晾晒区);
成本控制:据测算,写字楼改租赁住房的单平米改造成本约 2000-3000 元,若涉及结构调整(如承重墙改造、层高优化),成本还会更高。对业主而言,需平衡改造投入与长期租金收益,避免 “改得起、赚不回”。
2. 管理难题:商住混合的 “邻里矛盾”
商住混合可能引发新的管理问题:
噪音干扰:若写字楼低层保留商业或办公功能,可能产生噪音(如商铺经营、办公会议),影响上层居民休息;
人员混杂:办公人员与居民共用电梯、大堂等公共空间,可能增加安保压力,也易引发停车、公共设施使用等纠纷;
物业费争议:住宅与商业、办公的物业费标准不同,如何制定合理的收费方案,避免业主与租户之间的矛盾,需提前明确。
3. 政策衔接:多部门协调与标准完善
“商改住” 涉及规划、住建、消防、税务等多个部门,需打通政策壁垒:
规划审批:需明确 “商改租” 的审批流程、条件与时限,避免 “多头审批、流程冗长”;
产权与税费:商业用地改为租赁住房后,土地性质是否变更?房产税、增值税等税费如何计算?这些问题需出台配套细则;
租户权益:租赁住房的租户能否享受就近入学、落户等公共服务?需明确 “商改租” 项目与普通住宅在公共服务上的差异,避免租户权益受损。
结语:“商改住” 不是终点,而是城市更新的起点
上海 “商改住” 新政的推出,并非 “写字楼卖不动了就改住宅” 的被动选择,而是主动盘活存量、优化城市空间的积极探索。它标志着超大城市的发展逻辑,从 “向外扩张” 转向 “向内挖潜”—— 不再依赖新增土地,而是通过现有资源的重组与优化,实现 “空间更高效、居住更宜居、城市更有活力” 的目标。
尽管落地过程中仍需解决改造、管理、政策衔接等难题,但这一步的迈出,已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未来,随着 “商改住” 模式的成熟,或许会有更多城市跟进调整,探索出适合自身的 “存量更新” 路径。而对普通人而言,“在写字楼里住上便捷舒适的公寓”,或许将从想象变为现实。

作者:安信14娱乐平台官网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安信14注册登录娱乐中国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