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车贷才能优惠?汽车金融大变革
日期:2025-06-19 21:54:58 / 人气:11
"在《汽车金融还是好产品吗》一文中,笔者介绍了随着汽车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涉足其中,竞争愈发激烈。
不过,这条“赛道”的参与者并非只有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也都在积极布局,分食这块“大蛋糕”。 蚊子腿也是肉,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也许商业银行对自身业务的思考与规划才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扩大经营业绩的唯一途径。
多家行暂停汽车金融“高息高返”
最近,一则消息“冲击”了国内汽车金融市场。6月起,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行等部分银行明确取消车贷“高息高返”。
所谓“高息高返”,是指一些银行为争夺客户,以返还较高的佣金(约8%—15%)吸引汽车经销商与其合作,为消费者提供较长期限的车贷以获取利息收入。
图:汽车金融产业链
汽车经销商则把大部分银行返点通过优惠的方式返还给消费者,从而降低车价。在实际操作中,“高息高返”往往和“五年贷款两年后提前还贷无违约金”的约定相结合进行。
比如,上海的卢先生刚贷款买了一辆比亚迪汽车。扣除各项优惠补贴后,这辆车的价格是11.58万元,办理车贷后还会返还1.3万。要是在2年内结清贷款,大概要支付1万元利息,这就相当于从银行薅了3000块的羊毛。“高息高返”所带来的实惠,使得车贷业务的渗透率迅速提高。据一些品牌汽车的销售人员透露,他们店的贷款渗透率超过了80%,而且几乎全都是“高息高返”的模式。
图:近两年来汽车金融相关政策
随着汽车金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金融机构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断压低客户利率,同时提高对经销商的返佣比例,导致行业利润空间被过度压缩。
一方面,部分经销商利用银行一次性支付佣金和允许提前还款的规则,诱导客户提前结清贷款以重复获取返佣,甚至对客户隐瞒返佣事实,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另一方面,消费者权益受到直接损害,例如,买车被强制搭售高佣金金融产品,或面临不透明的服务条款。
图: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细分类型占比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许多汽车4S店宣传购车可享“免息贷款”,但销售人员直言,“免息”更多是营销话术。实际操作中,利息成本通过“车价内折算”转移:以优惠后的裸车价吸引消费者,本质上贷款仍需支付利息。
销售人员特别提醒,若选择两年后提前还清贷款,虽能节省部分利息,但需提前与银行沟通,且可能产生一定手续费。相较之下,两年期贷款因在 “成本与灵活性” 间更易平衡,成为不少消费者的优选。
银行为何要叫停“高息高返”业务?
其实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不赚钱。
银行抢占市场份额的核心目的是获利,但 “高息高返” 模式下,前两年利息收益已返还消费者,若车主两年后提前还款,银行可能面临亏本。因满两年还款最划算,车主普遍选择长贷短还,而这正是银行最不愿看到的情况。
图:部分汽金公司净利率情况
黑猫投诉平台公开数据显示,有关车贷提前还款的投诉量多达数千条,主要聚焦于“银行拒绝提前还款”“违约金突然增加”“未告知还款限制”等问题。不少消费者称,当初选择贷款是看重“长贷短还”能省钱,可如今却陷入了“想还款却还不了”的困境。
事实上,“高息高返” 模式看似多方共赢,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其实最终还是消费者承担了相关的费用和成本。
正是考虑到这些风险,多地监管机构陆续下发通知建议银行维持适当返佣比例,防止恶性竞争。
图:长安汽车金融净利润率
比如,重庆金融监管局于今年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金融业务促进汽车消费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相关金融机构要严格遵守行业自律要求,不得以高额返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抢占市场份额。
四川省银行业协会今年5月发布《四川银行业信用卡汽车分期付款业务和汽车消费贷款业务自律公约》,要求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优化与汽车经销商合作模式,降低对客实际利率、合理确定佣金比率。
图:监管单位对汽车金融公司的处罚公示
开封市银行业协会则在日前的自律公约签约会上要求银行做到“三个杜绝”:杜绝汽车经销商向客户推介高佣金汽车金融产品。
随着监管趋严,“高息高返”模式必然将逐渐退出市场。希望金融机构需优化贷款产品设计,提供更透明、低成本的金融服务,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
同时,经销商应转变盈利模式,减少对金融返佣的依赖,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行业通过规范银行经营行为,既遏制非理性竞争,也引导银行回归合规经营轨道。
图:汽车金融业务到底是不是“香饽饽”
除了叫停“高息高返”现象以外,近期,多家银行悄然上调还款门槛,如延长提前还款期限、提高违约金比例等。
据了解,上海地区某国有大行6月5日起(以放款日为准),将2年内提前还款违约金由提前还款金额的5%调升至10%,2年至4年内提前还款违约金则由0%调升至5%,4年以上免违约金。
而早在4月,浙江多家国有大行将5年期车贷的免违约金期限从“贷满2年”延长至“贷满3年”。原本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主要为房屋按揭贷款,在房地产市场下行背景下,为维持贷款总量投放,转而加大汽车贷款投放力度。
汽车金融公司面临的竞争主要来自银行,竞争的加剧使得汽车金融公司在整体新车贷款市场中份额下降。
不光是车企,银行也要求变
笔者认为,银行也好、汽车金融公司也好,金融机构需秉持 “量价平衡” 原则,与经销商合作时给予合理服务回报,同时让渡部分利益给消费者,逐步降低贷款利率以增强其获得感。
不过,从披露数据来看,汽车类贷款仍然是多家银行的重点业务。比如,交通银行2024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该行信用卡业务中汽车分期余额较2023年末增加674.16亿元,增幅高达240.10%。
图:交行汽车分期余额涨幅达240%
股份行方面,截至2024年末,平安银行汽车金融贷款余额2937.95亿元,去年个人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637.68亿元,同比增长73.3%。平安银行方面指出,该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和二手车的消费支持力度,通过升级汽车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满足客户的一站式汽车金融需求。
另外,截至2024年末,浦发银行零售信贷绿色新能源汽车贷款规模为90.82亿元,较2024年初净增38.9亿元。新能源汽车贷款余额占汽车贷款余额比达33%,较年初提升11.2个百分点。
兴业银行去年探索打造“车-家-企”一体化经营链条,汽车分期交易量同比提升276.65%。浙商银行去年年报显示,该行把握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大力推广购车分期业务,助力汽车消费稳步增长。
从上述数据来看,汽车金融市场正迎来深刻变革,曾经以高额返佣驱动的野蛮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行业亟需回归金融服务本质。
图:汽车金融市场即将迎来深刻变革
首先,四大行尤其是农行这种全国性的业务调整,会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预计很快一些大行会跟进调整,中小银行更会加速退出高息竞争赛道。
没了高返现做噱头,银行必须在风控能力和服务体验上死磕。某股份制银行试点的“用车行为风控模型”,通过分析车主保险、保养数据来动态调整额度,坏账率直降40%,这种精细化风控模式会成为行业标配。
此外,银行要突破传统放款者定位,融入产业链与消费链,向 “场景经营者”转型。当价格战熄火,围绕汽车消费场景的深度挖掘将成为新战场。从新车发布会专属分期,到二手车检测+贷款一站式服务,银行会更注重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市场呈现多元化竞争,厂商系金融公司和互联网平台各展所长。在监管规范下,行业将建立透明化体系,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实现健康发展。
当大家不再盯着价格打消耗战,转而深耕场景金融、优化产品服务,整个行业才能告别短期博弈,走向规范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市场轨道。汽车金融和整个行业的“长期主义”时代,已经不远了。
结束语
金融业务最怕的不是竞争,而是陷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效内卷。
从整体趋势来看,未来汽车金融行业将回归服务本质,金融机构会通过提升审批效率、定制化产品来增强竞争力。科技驱动下,大数据风控将实现精准定价。
更重要的是,这种全国性的统一调整,会让行业规范的传导速度呈指数级增长。只有老百姓需要的金融服务,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金融服务。
"
不过,这条“赛道”的参与者并非只有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也都在积极布局,分食这块“大蛋糕”。 蚊子腿也是肉,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也许商业银行对自身业务的思考与规划才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扩大经营业绩的唯一途径。
多家行暂停汽车金融“高息高返”

最近,一则消息“冲击”了国内汽车金融市场。6月起,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行等部分银行明确取消车贷“高息高返”。
所谓“高息高返”,是指一些银行为争夺客户,以返还较高的佣金(约8%—15%)吸引汽车经销商与其合作,为消费者提供较长期限的车贷以获取利息收入。
图:汽车金融产业链
汽车经销商则把大部分银行返点通过优惠的方式返还给消费者,从而降低车价。在实际操作中,“高息高返”往往和“五年贷款两年后提前还贷无违约金”的约定相结合进行。
比如,上海的卢先生刚贷款买了一辆比亚迪汽车。扣除各项优惠补贴后,这辆车的价格是11.58万元,办理车贷后还会返还1.3万。要是在2年内结清贷款,大概要支付1万元利息,这就相当于从银行薅了3000块的羊毛。“高息高返”所带来的实惠,使得车贷业务的渗透率迅速提高。据一些品牌汽车的销售人员透露,他们店的贷款渗透率超过了80%,而且几乎全都是“高息高返”的模式。
图:近两年来汽车金融相关政策
随着汽车金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金融机构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断压低客户利率,同时提高对经销商的返佣比例,导致行业利润空间被过度压缩。
一方面,部分经销商利用银行一次性支付佣金和允许提前还款的规则,诱导客户提前结清贷款以重复获取返佣,甚至对客户隐瞒返佣事实,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另一方面,消费者权益受到直接损害,例如,买车被强制搭售高佣金金融产品,或面临不透明的服务条款。
图: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细分类型占比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许多汽车4S店宣传购车可享“免息贷款”,但销售人员直言,“免息”更多是营销话术。实际操作中,利息成本通过“车价内折算”转移:以优惠后的裸车价吸引消费者,本质上贷款仍需支付利息。
销售人员特别提醒,若选择两年后提前还清贷款,虽能节省部分利息,但需提前与银行沟通,且可能产生一定手续费。相较之下,两年期贷款因在 “成本与灵活性” 间更易平衡,成为不少消费者的优选。
银行为何要叫停“高息高返”业务?
其实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不赚钱。
银行抢占市场份额的核心目的是获利,但 “高息高返” 模式下,前两年利息收益已返还消费者,若车主两年后提前还款,银行可能面临亏本。因满两年还款最划算,车主普遍选择长贷短还,而这正是银行最不愿看到的情况。
图:部分汽金公司净利率情况
黑猫投诉平台公开数据显示,有关车贷提前还款的投诉量多达数千条,主要聚焦于“银行拒绝提前还款”“违约金突然增加”“未告知还款限制”等问题。不少消费者称,当初选择贷款是看重“长贷短还”能省钱,可如今却陷入了“想还款却还不了”的困境。
事实上,“高息高返” 模式看似多方共赢,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其实最终还是消费者承担了相关的费用和成本。
正是考虑到这些风险,多地监管机构陆续下发通知建议银行维持适当返佣比例,防止恶性竞争。
图:长安汽车金融净利润率
比如,重庆金融监管局于今年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金融业务促进汽车消费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相关金融机构要严格遵守行业自律要求,不得以高额返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抢占市场份额。
四川省银行业协会今年5月发布《四川银行业信用卡汽车分期付款业务和汽车消费贷款业务自律公约》,要求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优化与汽车经销商合作模式,降低对客实际利率、合理确定佣金比率。
图:监管单位对汽车金融公司的处罚公示
开封市银行业协会则在日前的自律公约签约会上要求银行做到“三个杜绝”:杜绝汽车经销商向客户推介高佣金汽车金融产品。
随着监管趋严,“高息高返”模式必然将逐渐退出市场。希望金融机构需优化贷款产品设计,提供更透明、低成本的金融服务,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
同时,经销商应转变盈利模式,减少对金融返佣的依赖,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行业通过规范银行经营行为,既遏制非理性竞争,也引导银行回归合规经营轨道。
图:汽车金融业务到底是不是“香饽饽”
除了叫停“高息高返”现象以外,近期,多家银行悄然上调还款门槛,如延长提前还款期限、提高违约金比例等。
据了解,上海地区某国有大行6月5日起(以放款日为准),将2年内提前还款违约金由提前还款金额的5%调升至10%,2年至4年内提前还款违约金则由0%调升至5%,4年以上免违约金。
而早在4月,浙江多家国有大行将5年期车贷的免违约金期限从“贷满2年”延长至“贷满3年”。原本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主要为房屋按揭贷款,在房地产市场下行背景下,为维持贷款总量投放,转而加大汽车贷款投放力度。
汽车金融公司面临的竞争主要来自银行,竞争的加剧使得汽车金融公司在整体新车贷款市场中份额下降。
不光是车企,银行也要求变
笔者认为,银行也好、汽车金融公司也好,金融机构需秉持 “量价平衡” 原则,与经销商合作时给予合理服务回报,同时让渡部分利益给消费者,逐步降低贷款利率以增强其获得感。
不过,从披露数据来看,汽车类贷款仍然是多家银行的重点业务。比如,交通银行2024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该行信用卡业务中汽车分期余额较2023年末增加674.16亿元,增幅高达240.10%。
图:交行汽车分期余额涨幅达240%
股份行方面,截至2024年末,平安银行汽车金融贷款余额2937.95亿元,去年个人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637.68亿元,同比增长73.3%。平安银行方面指出,该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和二手车的消费支持力度,通过升级汽车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满足客户的一站式汽车金融需求。
另外,截至2024年末,浦发银行零售信贷绿色新能源汽车贷款规模为90.82亿元,较2024年初净增38.9亿元。新能源汽车贷款余额占汽车贷款余额比达33%,较年初提升11.2个百分点。
兴业银行去年探索打造“车-家-企”一体化经营链条,汽车分期交易量同比提升276.65%。浙商银行去年年报显示,该行把握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大力推广购车分期业务,助力汽车消费稳步增长。
从上述数据来看,汽车金融市场正迎来深刻变革,曾经以高额返佣驱动的野蛮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行业亟需回归金融服务本质。
图:汽车金融市场即将迎来深刻变革
首先,四大行尤其是农行这种全国性的业务调整,会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预计很快一些大行会跟进调整,中小银行更会加速退出高息竞争赛道。
没了高返现做噱头,银行必须在风控能力和服务体验上死磕。某股份制银行试点的“用车行为风控模型”,通过分析车主保险、保养数据来动态调整额度,坏账率直降40%,这种精细化风控模式会成为行业标配。
此外,银行要突破传统放款者定位,融入产业链与消费链,向 “场景经营者”转型。当价格战熄火,围绕汽车消费场景的深度挖掘将成为新战场。从新车发布会专属分期,到二手车检测+贷款一站式服务,银行会更注重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市场呈现多元化竞争,厂商系金融公司和互联网平台各展所长。在监管规范下,行业将建立透明化体系,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实现健康发展。
当大家不再盯着价格打消耗战,转而深耕场景金融、优化产品服务,整个行业才能告别短期博弈,走向规范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市场轨道。汽车金融和整个行业的“长期主义”时代,已经不远了。
结束语
金融业务最怕的不是竞争,而是陷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效内卷。
从整体趋势来看,未来汽车金融行业将回归服务本质,金融机构会通过提升审批效率、定制化产品来增强竞争力。科技驱动下,大数据风控将实现精准定价。
更重要的是,这种全国性的统一调整,会让行业规范的传导速度呈指数级增长。只有老百姓需要的金融服务,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金融服务。
"
作者:安信14娱乐平台官网
新闻资讯 News
- 钟睒睒,投了山西女首富06-30
- 从“小妹”到“陈愈花”:一个潮...06-30
- 单价 40 美元卖断货!义乌 “帽子...06-30
- “燕窝第一股” 光芒散尽,燕之屋...06-30